音乐研究

琴台②|AI写的音乐,受版权保护吗?

 

音乐AI的前景注定可期,不过仍有诸多现实难题横亘在前。首当其冲,就是AI音乐的版权和侵权问题。AI音乐算不算原创?是不是作品?应该受到版权保护吗?如果申请版权,谁是作者?

今天我们邀请成都知度知识产权研究院院长、四川省版权协会首席版权专家张廷元教授来一起聊聊这个有趣的话题。

▲机器人指挥乐队 图据新华社

记者:随着AI的快速发展,音乐AI开始逐渐具有“产出作品”的属性,其创造的作品能不能拥有版权,已经开展过无数次激烈的讨论。你认为AI写的音乐能受到版权保护吗?

张廷元:第四次工业革命的AI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AI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创造价值的媒介,是一种技术手段。AI的应用场景广泛:比如围棋、无人驾驶汽车、翻译、临床手术,比如人脸识别、刷脸支付等等。AI的应用领域不仅仅局限于传统工业生产范围,在文艺创作领域也同样做了诸多探索。从全世界来说,AI“谱写”的流行歌曲、小说、电影剧本,甚至绘画、诗歌和散文。在表现手段、“创作”格局、想象空间都做了大胆尝试。

按照当前各国版权相关的法律规定,音乐AI是无法申请到原创版权的。根据我国《著作权法》对于著作权的定义,“著作权是著作权法赋予民事主体对作品及相关客体所享有的权利。”其中,民事主体指公民、法人或非法人组织。

记者:AI音乐不属于版权意义上的作品,那是不是意味着AI的生成内容保护处于“缺位”状态,AI研发人员的权利也处于“真空”地带呢?

张廷元:AI创作是依托于音乐原创作者的海量作品的累积,通过AI的“提取-拆分-重组”的系统流程,这样的创作存在很大的争议。目前可以肯定地回答,这种流程不属于独立的音乐创作。因为创作是从无到有的过程,AI只是创作的辅助工具,这种作品始终是以人类为主导的创作行为。

目前,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是智力劳动的成果,是独创性的表达。AI音乐目前只能算作是:基于海量的音乐作品数据、站在人类创作成果肩上的“二次创作”,仅仅是丰富了创作活动和表达形式。记住,只是再创作,不能叫原创或作品。

如果有一天,假如把作品界定成了:作品是智力劳动的成果和智能创作的成果。同时作品类别中增加了AI作品,那就另当别论了。

记者:现在业界争论的焦点还在于,音乐AI在对一首歌曲进行“二次创作”前,是否要征得作品版权方的同意?

张廷元:AI应用于音乐领域有个著名的例子就是“Deep Bach”(深度巴赫)。值得注意的是,巴赫的作品早已进入公共领域,不涉及著作权,但是,如果你想指示AI写一首刘欢类型的歌曲呢?它先需要学习大量的刘欢作品,而这种学习一定会涉及到大量的复制,进而可能牵涉侵权问题。

从版权的起源来讲,著作权法的建立,本就是为了保护创作者的利益。因为创作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劳动,需要创作灵感和思考与研究,花费大量的心力,而且很少有创作者能一生都保持稳定的作品产量。所以,著作权制度的产生,就变得非常必要了。

记者:那么,AI创作出带有全新风格或内容的音乐作品,是否可以被“合理的使用”呢?

张廷元:当然可以合理使用,关键看你创作的本底是什么?是否使用了别的原创作品,如果集聚了多个原创音乐作品,从尊重原创、尊重作者、崇尚创新的角度都应该主动告知原创作者或声明,公益行为就算了,商业行为要守规矩,要按照商业逻辑进行操作。

记者:为应对AI音乐大行其道的复杂局面,音乐产业做出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吗?

张廷元:采用“法人作品”模式对AI音乐进行保护是一条正在探索的路径。我国的《著作权法》也规定,在特定情况下,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视为作者,这里的“视为”实际上主要解决特殊作品的著作权归属问题。

也有选择让AI研发人员直接成为作者,以此进行版权保护的案例。比如英国1988年“版权,设计和专利法”规定,对于计算机生成的工作,“创作过程中,对不可缺少的环节进行组织的人可被视为作者”。其他一些国家,也有类似的法律,但都有相对严格的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