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研究

人工智能来了,未来的音乐将是什么样?

 

纵观世界艺术历史,科技的发展和艺术的发展息息相关,从农耕时代中世纪的教堂圣咏,到工业革命冶炼技术出现后成就的交响乐,随着电子技术以及计算机的出现,电子音乐、MIDI、计算机音乐、音乐人工智能迅速发展。未来音乐会是和计算机、人工智能有关吗?这是很有可能的。我们并不知道未来音乐是怎样的,但未来音乐值得我们探索。

音乐与人工智能的发展

国外音乐与科技相关学科的发展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工程师和科学家开始合作探索音乐的数字处理技术,逐渐形成了音乐科技/计算机音乐(Music Technology/Computer Music)这一交叉学科。上世纪70年代以后,欧美各国相继建立了多个大型计算机音乐研究机构。2000年后,音乐科技在世界各地如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等地都逐渐发展起来。

20世纪90年代起,国内各个综合类大学的计算机专业中的一些教授开始了关于计算机与音乐的研究。近年来,中央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国内一批一流艺术院校先后成立了艺术科技交叉学科,对音乐或其他艺术与人工智能的交叉研究开展了初步探索。

中央音乐学院是我国最早开展音乐与人工智能交叉研究的艺术院校:1993年成立了电子音乐中心,2012年成立音乐科技部,2018年组建音乐人工智能与音乐信息科技学科方向和实体系,下设音乐人工智能、电子音乐作曲、电子音乐制作、音响艺术指导、音乐治疗、艺术嗓音等专业方向。前一段时间在京举办的世界音乐人工智能大会就是由音乐人工智能系承办的,主办单位是中央音乐学院和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团结了全世界最顶尖的一线人工智能音乐专家。明年将继续举办,希望它成为世界音乐人工智能的风向标和重要的学术交流场所,成为产业化交流的平台与服务社会的纽带。

世界音乐人工智能大会圆桌讨论

人工智能与艺术目前受到广泛关注,去年在西安举办的中国人工智能与艺术教育论坛,网络在线近50万人共同参与了该论坛。我们发现,全国各地有非常多的人关注这个事情。2021年举办的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大会(GAITC)——当AI与艺术相遇专题论坛,同样几十万人参与。

今年,中国人工智能学会(CAAI)艺术与人工智能专委会、中国计算机学会(CCF)计算艺术分会相继成立,团结了全国八大艺术门类的所有跟科技相关的人员,包括中央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等艺术院校艺术与科技的相关人才,一起来探讨未来艺术。

音乐人工智能先乐后药

音乐与人工智能发展有三个过程:创作、呈现、接受。我们研究音乐、人和人工智能三者如何协同发展的关系。在创作、呈现、接受以外,还有哲学、音乐人工智能的美学以及它的伦理,都有待我们跟进研究。

音乐创作方面,有作曲技术的研究,也有智能作曲和新创作的方式。智能作曲是按照人既有的规律创作;而新创作的方式,是以人还没有的规律(由AI)自觉创作的一个过程。我们现在做AI作曲,会发现它模拟人的创作挺有趣,而它模拟的自主创作会让人瞠目结舌,希望未来也会为这个世界创作一些惊喜。

音乐呈现、传播等方面,有机器人的演奏,中央音乐学院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还搞了一个自动伴奏系统。原来的伴奏系统是人跟着乐队、伴奏带学习,但现在的AI伴奏系统,会像人一样配合你的演奏。未来我们也会自动生成为一些伴奏音乐。

音乐接受方面,我们已经在认知、音乐治疗、欣赏过程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索。音乐治疗是我们人工智能系重要的部门之一,下设音乐治疗教研室中心,已经有了接近30年的历史。目前,中央音乐学院的音乐治疗除了传统的音乐治疗以外,还有音乐人脑科学,科学地研究、构建一个更大的音乐治疗范围,不仅仅是从心理学角度研究,还从脑科学进行研究。目前,大家已经找到了音乐记忆在脑部的某个位置的反应,是很小的一个记忆点。我们希望搞清楚音乐的频率、音乐如何形成人的情绪,它对人脑到底产生了什么影响。其实,音乐对人的情绪影响是巨大的,有的时候甚至超过了药物,你吃药得反应半天才会有效果,可是听音乐的一瞬间情绪就会发生变化,所以音乐的频率特别神奇。

中国古代音乐的“乐”字繁体字“樂”,加个草字头就是“藥”(药)字。《黄帝内经》不断说了先乐后药,治病的时候还有声音治病。我们希望通过脑科学验证声音的频率到底对人有多大的反应,反应在哪儿,它的机理是什么。我们未来想做抑郁症、自闭症、临终关怀,可是现在我们想第一步解决睡眠的问题,研究音乐对睡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