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研究

从《吕氏春秋》中看先秦的音乐是怎样的

 

先秦时期,原本作为主流思想的神道主义思想逐渐受到冲击,“阴阳五行”学说等具有朴素自然观的学说开始占据社会思潮的主流。“阴阳五行说”为古人认识音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这一学说的发展推动了先人对于宇宙本源的演化的认识,从而使得先秦时期的音乐思想受到与天地自然的关联。人们在认识自然的同时演化出了以自然为基础的音乐观念,通过对于音乐的探索,我们可以探究到先秦时期人们对于音乐发展的观点。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期重要的历史著作,其中关于音乐的历史记载,有《大乐》《侈乐》《适音》《古乐》《音律》《音初》《制乐》七篇,另《十二纪》每纪的首篇中也涉及对音乐的论述。
在古人看来音乐是与上天沟通的桥梁,古人所创作的音乐多是为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三皇五帝所创作的音乐并非是为了欣赏,而是为了与天神沟通。
我们常常能在历史典籍中发现古人祭祀很多时候会表演歌舞音乐,是因为他们认为,只有音乐歌舞才能将他们的祈愿传达给祖先和神灵。在《吕氏春秋》中,不同的书籍分别详细记载了音乐在时空间,社会和产生的不同论点,为中国初期音乐史和音乐哲学观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音乐的自然本源
在上文中曾提到,在西周和春秋中前期,音乐本是被用来在祭祀时与神灵沟通的媒介,此后春秋到战国,音乐被形而上学话,如老子中的“大音希声”,庄子的“天籁”之论等,而《吕氏春秋》受到这种观点的影响也就很多,它延续了音乐中神学和形而上学的观点并且对其做出了有利的推动和发展。
《吕氏春秋·大乐》云:“音乐之所由来远矣。生于度量,本于太一。”在这段话中提及两个与音乐相关的哲学问题,分别是音乐产生是依照什么法则和音乐的本体论依据。而对于两个问题的解答分别就是“度量”和“太一”。
“度量”专指音律,众所周知音乐的创作是依靠音准和声调作为依据,然后通过声音的高低而不断改变组成音乐。既然音乐本身是拥有法则的,那么法则是如何产生的?
在上文我们提到过,音乐的发展源自自然,因而,音律的制作就是先人们依照天地之气的运动变化而不断创作的。
按《吕氏春秋·音律》篇:“大圣至理之世,天地之气,合而生风。 日至则月钟其风,以生十二律……天地之风气正,则十二律定矣。”

依照这句话解释就是一年中有十二个月,天地之气也就是风,在不同的时期碰到不同的东西会有不同的声音和音调,而且他们本身还包含一定的规律。
作为现代人,我们可能无法理解依照风就可以成为确定音乐调式或音律的根据,但我们可以参考古人的竹笛,通过吹起不同的长短从而发出不同的音调就可以去理解了。
而音乐的本来源自“太一”则表明了一种朴素的天道自然观念,如果说“度量”是法则,可以是形式性的,那么“太一”作为作为本质可以被看作是抽象的。
《吕氏春秋·大乐》这样描述: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万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于阴阳。萌芽始震,凝以形。形体有处,莫不有声。声出于和,和出于适。和适先王定乐,由此而生。”
在《吕氏春秋》的认定中,世界的本源是那个“一”,从“一”到“二”也就是阴阳,从而阴阳的相互变化也就产生了万物,万物有形,也就会发出声音,由于有的声音和谐,有韵律,就会被看作音乐。因此,从“度量”与“太一”中所蕴含的道理中分析,无论是本质还是法度,都离不开一个共同点就是自然。
自然孕育了万物,无论是有形还是无形,它们的存在都不可被忽视,音乐被先人们发现有偶然也存在着必然,因为没有音乐的存在,人类的生活会缺少很多色彩和意境。

就好像当一个人坐在咖啡厅时,喝着咖啡听着音乐,就会给人一种沉稳宁静的感觉,音乐也是彼此表达心声的桥梁,就如伯牙子期的高山流水,音乐让彼此相识并创造了一段关于知音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