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研究

潮州庙堂音乐浅谈

 

潮州庙堂音乐,亦有称为佛乐或寺堂乐,是潮州音乐五个种属之一,在全国佛教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佛教音乐中的一朵奇葩。

庙堂音乐是指潮州地区(原潮州府及所属各县讲潮州方言)民间在庵堂寺院礼佛课颂时演唱的曲目,删掉其唱词和演唱程式,取其曲调,用打击乐和管弦乐演奏的一种音乐艺术形式。音乐表现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潮州庙堂音乐的演奏乐器。管弦乐以唢呐、笛为主奏,伴以扬琴、二胡、琵琶、三弦、椰胡等诸多乐器。打击乐则以经鼓为指挥,配合锭子、吊铃、子母音馨、小钹等。管弦与打击乐合奏,具有曲调优美,音韵合谐,音乐旋律具有庄严静穆,清静高雅,令人百听不厌,如痴如醉之特点。


叩齿古寺庙堂乐演奏情景

潮州庙堂音乐曲目丰富。乐曲基本分为两大类,即“香花板”(又称本地板)和“禅和板”(亦名善和板)。“香花板”乐曲据说来源于福建,音乐旋律结构跟福建省的漳州、泉州一带的佛曲颇为相似,又与闽南戏曲音乐较为接近。另一种说法是由潮州最古老的佛乐与民间小调相互渗透,吸收融合而成。因“香花板”远在“禅和板”之前已在潮州本土流行,故称为本地板。“香花板”音乐曲目有《孔雀词》、《十报恩》、《万兵偈》、《道场偈》、《三奠茶》等。“禅和板”则是学禅之衲子称为“禅和子”,僧具六和之义为“禅和”,禅与善潮语同音,惟发音轻重而已。所以“禅和”与“善和”同称。“禅和板”音乐的来源有二种说法。其一是清朝咸丰年间,潮州各地民不聊生,生活艰苦,民众为求佛祖保佑,以图温饱安宁,有李谨人、辜笠舸、董思园、魏哲斋等人,皈依潮州开元寺住持释可兴法师于诸天阁集会念佛,以消兵难,后创建潮州第一个俗家佛教组织“潮郡念佛社”,念佛兼办慈善事业,潮郡念佛社后延聘开元寺僧人释可声传教“禅和板”音乐,潮郡念佛社社友邱家祥尽得其真传并有所发展创新。释可声还传教了赞偈、经忏乃至《云栖瑜枷焰口施食仪规》等,开创了俗家居士作金刚上师主持焰口施食法事之先例。释可声因此触犯佛教教规,但庙堂音乐却冲出佛门,在民间流传于各善堂、慈善机构各社团之经坛并应用于民间的日常佛事活动。另据开元寺方丈释慧源法师著述《潮州市佛教志·潮州开元寺志》载:“据开元寺耆老祖传,谓此板系乾隆丙辰(1736)年惠潮嘉道宪庞屿延罗浮山华首台密因和尚来潮中兴开元寺时所传来者”。“密祖系传曹洞宗三十一世,华首分派第四世,禅和板即曹洞宗华首派所传之特有佛乐也”。“密因和尚除主持华台外,又主持丹霞山别传寺、广州海幢寺为时甚久。莅潮中兴开元寺,悉依其制,于梵贝亦然。如朝暮颂课,朔望祝圣等仪式,概用‘禅和板'”。从《潮州市佛教志·潮州开元寺志》的记载及流传于民间的“禅和板”音乐结构上看,“禅和板”音乐是从外地流入潮州,逐步吸取了潮州音乐的养分发展起来,经过长期的融化,历代音乐艺人的创新,成为富有地方特色的音乐。“禅和板”音乐曲目有《南海赞》、《大三宝》、《弥陀赞》、《准提赞》、《香热赞》等一大批。


《潮州市佛教志 . 潮州开元寺志》

潮州庙堂音乐在板式、曲调、唱词、内容都有严格的分类,形式上有固定唱词和没固定唱词两种。有固定唱词的曲调称为赞板。赞板如《南海赞》、《准提赞》等诸多乐曲,其唱词大多都是歌颂赞扬佛祖救苦救难、指点迷津、施惠于民的佛家道德思想。乐曲音韵的特点既波澜壮阔,又庄严静穆。没有固定唱词的曲调称为忏板。忏板乐曲的特点则是一曲可套用多种唱词,灵活生动,那些唱词的内容与曲调的音韵节奏相互配合就可以套用。


《潮州庙堂音乐》

潮州庙堂音乐演奏板式有“七星”、“佛曲”、“香花”三种。“七星”板式法曲的演奏特点是节奏缓慢,在乐曲演奏中配套“禅和板”特有的“七星鼓点”,具有平缓悠扬、庄严高雅、规整有序的节奏,典雅优美的旋律,雍容徐静、飘飘若仙之意境。如《南海赞》乐曲,颂扬南海普陀山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普渡众生。乐曲演奏中的多次转调,顺其自然,听不出转调的痕迹。乐曲韵律,重重叠叠,听者似乎进入大千世界,飘飘渺渺,超然尘外,流连忘返,有如置身于天竺佛国之中,忘却了人世间的辛劳与痛苦,恩怨与烦恼,令人心旷神怡,是一首最具潮州庙堂音乐代表性的品牌名曲。“佛曲”板式法曲,节奏稍慢,旋律优美,抑扬顿挫,令人收摄凡心,身心澄静。“香花”板式则不同,音乐表现热烈昂扬,节奏生动活泼,有如行云流水,超快爽捷之特点。潮州庙堂音乐的曲目,既可单曲演奏,又可多首组合。如《金莲三叠》曲目,是由“翻韵香、药师偈、渔家乐、大三宝、孔雀词”等5首乐曲组合而成。它的演奏程式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从“翻韵香”的快板,接“药师偈”、“渔家乐”至“大三宝”的慢板,连“孔雀词”的快板,曲与曲之间的衔接,有快有慢,有动有静,有强有弱,强弱起伏,韵律迷人,很有特色。

上一篇:文化|你的音乐品味正在揭示你的个性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