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研究

每一位诗人都是音乐达人,每一首诗都有曲调,

 

河南博物院镇馆之宝,《国家宝藏》入选国宝——贾湖骨笛,来自8000年前的中华吹奏音器。骨笛出现开启的了世界吹奏音乐史,也来开了我国音乐发展史。音乐器具的产生和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也促使音乐走向多样化和复杂化。然而他们的发展并没有被文字记载。等我们再次发现他们,乐器已经融入人们的生活
《诗经》音乐与文人的第一次碰撞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的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年间出现的音乐。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这三部分也代表着当时音乐的三个主流方向。颂:宗庙祭祀舞曲歌辞、雅: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风: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颂和雅是当时的贵族文人所创作的音乐;风是来自民间,文人改编的音乐。风原本是各地的民歌,经过采诗官采集,经宫廷乐师谱曲之后,上呈给周天子。

诗歌的传唱功能定性
从《诗经》三部分不难看出,文人在《诗经》创作当中起了重要作用,《颂》全部内容、《雅》大部分内容都是贵族文人专门创作的音乐,语句相对艰涩难懂,传唱度很低。《风》的主要来源则是民间传唱,经过采诗官采集的过程中针对词句进行了润色,使语句通顺、优雅。但从总体内容来看,民间质朴、通俗特点依然清晰可见。从音乐角度来说《风》的词句内容是经过文人修改,而曲调则是后来经过重新谱写的,可能与实际流传的唱法并不相同。《诗经》作为最早的诗歌总集,给诗的作用定了一个音乐传唱的功用,这一功用一直伴随诗歌千年历史。也是这一功能决定着音乐创作走向是由贵族阶层逐渐走向大众化!
《诗经》中的乐器
在《诗经》305篇诗歌当中,提及26种乐器。这26种乐器从材料来看包含金、木、竹、土石和多材料混合制品。从演奏方式来看有打击、弹拨、吹奏三种方式,可以说传统乐器在这一时期已经基本成型。这为传统音乐的发展奠定了条件。但是从记载乐器的《诗》类型来看,《颂》《雅》中提到的乐器有24种,独有乐器18种,《风》中提到的乐器只有8种,独有乐器2种。从这一点看,周朝的乐器发展很不均衡,乐器主体停留在贵族手中,下层民众接触的乐器相对单一。这与此时文人主要集中在贵族阶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当音乐的发展来到了东周时期,我国社会经历了一段被称为“礼崩乐坏”的春秋和战国,各诸侯国之间战乱不断,民不聊生。这一时期的战乱背景下音乐的发展脚步并没有停止。诞生了我们所熟知的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两种音乐观。我们听说的寓言故事“滥竽充数”、“高山流水”、“余音绕梁”都发生在这一时期。从音乐观念和音乐故事的发展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期音乐主体,呈现出贵族把控向全民音乐发展的趋势。这一趋势随着秦汉时期的国家统一得到快速发展,秦汉朝时期乐府的设立,是民间诗歌音乐与贵族音乐融合的标志。这一时期文人创作乐音走上历史舞台!

乐府与诗歌创作
乐府初设于秦朝,在汉武帝时期发展到顶峰,乐府职责是从民间采集民歌,然后进行改编、演奏。乐府设立有两方面的因素,其一是从民间采集民歌可以让统治者通过民歌了解风土人情,也就是“审乐以知政”,其二改编过后增加宫廷音乐数量。但是民间采集音乐在语言、曲调上大都偏向“下里巴人”,因此保留下来的乐府诗是经过文人再加工而成。我们看汉乐府名篇《陌上桑》中对于罗敷出行的描写“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虽然描写手法很简单的白描,但是从用词与情节进展不难发现雕琢痕迹 ,显然不是民间流行诗歌惯用词汇。但是所用白描手法以及随后的见罗敷时反映的描写却又没有脱离民间状物的直白、质朴。

乐府诗千年传承
从乐府的诞生流传来看,乐府最大的贡献是诗歌音乐融合与创新。这种民间采集,文人加工的合作模式让诗歌音乐不断融入民间诗歌音乐活力,同时文人的词句加工润色则是增强了民间诗歌的艺术性,让诗歌成为雅俗共赏的艺术。两者结合之下才形成了自汉朝以后乐府诗千年不衰的盛况。这一时期诞生的乐府诗对后世影响极大,历朝历代都有乐府诗创作的记载。在唐朝诗歌当中,乐府诗更是名篇倍出,我们熟知的《长恨歌》《蜀道难》《将进酒》等等都是乐府诗。甚至到清代的《木棉花歌》都属于乐府诗。从乐府诗的创作不难发现,乐府诗的创作就离不开对乐府曲调的理解,需要极深的音乐功底。当时文人大多诗能写锦绣文章,歌能谱曲演唱,诗歌的创作成为了文人的一项基本技能。而乐府设立初衷也让诗歌创作成为了文荣耀,让诗歌的创作地位大大提高,成为后世创作的主要文学题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