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音乐与气象擦出火花……你get到它的美了吗?
音乐与气象——
如何擦出火花?
寒来暑往,云卷云舒,
电闪雷鸣,细雨潺潺,
这些能让你联想到什么?
没错,是气象元素。
其实,气象不单单只有天气变化,
也有文艺范儿的时候,
让我们一起看看文艺范儿的气象是啥样——
一直以来,气象的万千变化滋养着艺术作品,小编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对天气和气候的关注,怎么会有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等美妙绝伦的诗篇。无论是北宋的范宽,还是法国的莫奈,作品都有赖于天气的衬托。
其实,气象也同时滋养着音乐,为其提供创作主题,为音乐家打开无尽的想象空间。而音乐作为一个载体,将音乐家眼中的天象、景致与心中的故事融合,为听众提供丰富的内容……
1
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绕不开的天气元素
意大利作曲家安东尼奥·维瓦尔第钟情于天气,他写过不少曲子都以天气为音乐元素,其中最著名的是四部小提琴协奏曲《四季》,分别描述了季节演变的四个阶段,他可能是最早用音乐书写四季的古典音乐作曲家。
在古典音乐家里,另外一位喜欢天气主题的是德国浪漫派晚期作曲家理查德·施特劳斯,他的《阿尔卑斯交响曲》描述了一次攀登阿尔卑斯山的经历,登山者从凌晨开始登山,经历了狂风大作、暴风雨等。有学者认为作曲家描述的登山过程象征了人生,有一定道理,人生也许就是攀登和风雨兼程的旅程吧。
糟糕的天气是古典音乐里最常出现的音乐元素,尤其是暴风雨,可以象征情感的剧烈波动,增强音乐的变化和叙事性。英国雷丁大学气象系的大气科学教授保罗·威廉斯分析了从18世纪到20世纪末的交响乐,找到了35部交响乐明确描述天气过程。
▲通过摩擦发声的体鸣乐器造风机(鼓)。
为了更好地在音乐里表现天气元素,富有创意的音乐家还发明了专门的乐器,其中造风机(鼓)是一种通过摩擦发声的体鸣乐器,通过旋转手柄、滚轴和覆盖器上的丝绸产生摩擦,从而产生类似于风的声音。英国著名作曲家沃恩·威廉斯在《南极交响曲》中用它来表现怒吼的狂风。
另外一种叫作雷板的设备则是用来模拟雷声,将大片的铁皮悬挂起来,用鼓槌敲击,即可
模拟雷暴云过程产生的电闪雷鸣效果
,在演奏理查德·施特劳斯的《阿尔卑斯交响曲》时,一定用得上这个设备。
▲沃恩·威廉斯在《南极交响曲》中模拟了南极洲怒吼的狂风。图为伦敦爱乐乐团1986年发行的《南极交响曲》版本,由著名音乐家伯纳德·海丁克指挥。
流行音乐里天气和气候元素无处不在。
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著名歌手鲍勃·迪伦总共唱过542首歌曲,有163首与天气有关,他尤其喜欢用风和太阳的元素。其民谣歌曲《在风中飘荡》成为美国民谣历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披头士乐队也对天气元素情有独钟,其主唱约翰·列侬、保罗·麦卡特尼等在数首歌曲中反复提及天气。歌曲《阳光灿烂的日子》非常欢快,乐队成员乔治·哈里森谈及这首歌曲的创作时提到,1969年4月,他们在参加完一个商业会议后,心情沮丧,稍有恼火,这时候,太阳出来了,一扫阴霾,这才有了歌曲的灵感。英国冬、春两季多阴雨,1969年4月仅有189个小时的日照时间,这一纪录到1984年才被打破。事实上,麦卡特尼写歌的那一天是1969年第一个艳阳天,在被阴云和寒冷折磨了3个多月后,突然晴日当空,那种春天终于来临的感觉像重生和彻底的释放,只有一首轻快的歌曲配得上当时的心境。
与古典音乐喜欢暴风雨和风不同,流行音乐明显偏好更美好的天气,这可能与流行音乐本身轻快和大众化的本质有关。
2
在音乐中找寻气候变化的线索
音乐中的气象主题包含了丰富的气候变化信息。
上世纪30年代,美国经历3次黑风暴(沙尘暴),其中1934年5月11日的黑风暴持续了三天三夜,从西海岸一直吹到东海岸,形成东西长2400公里、南北宽1500公里、高3.2公里的巨大的移动尘土带,空气中含沙量达40吨/立方千米。风暴掠过美国三分之二的国土,3亿多吨土壤被风暴刮走,风经过之处,水井、溪流干涸,牛羊大量死亡,人们背井离乡,流离失所,北美大陆一片凄凉,这就是震惊全世界的北美黑风暴事件。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