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研究

每日风物 篇七十:世界上最古老音乐形式之一的

 

曾经有人说过:“中国的音乐史算是一部哑巴史。”因为音乐这种文化遗产十分特殊,它的构成是声音、唱腔,主要靠口传,文字记录十分少见,可以说是没有任何可见的形体的。真正把声音进行记录那已经是很后面的事情了。因此,这么说也不为过。但是,很多音乐还是被保留了下来,其中有一种来自福建泉州地区的南音,可以说算是保留得十分完整的一份“音乐”遗产。它历经千百年的历史,至今仍然在闽南地区活跃,那些从过去流传下来的古音、唱法、演奏方式都被不断演绎,因此,有人把泉州南音视作最古老的一种音乐形式,同时也被称为“一部活的中国音乐史”。




千年南音的考“古”真的很难

“南音”起初在我国的一些典籍中现身时,指的并非“泉州南音”,而是“南方音乐”。后来,因闽南地区一直传唱这种古老的乐种,并让更多人发现后,经过研究才把这个来自泉州的南音称作“泉州南音”,简称“南音”。



南音的溯源要考证起来其实并不容易,作为一种文本记录十分少的声乐项目,没有文字很多部分就很难定论,口传的东西是很难被考证的。因此,现存的很多说法基本都用了推论法来设定大的。有一种普遍的说法是南音是汉唐遗音,这个的立论核心点是根据泉州的建置推断的,唐初武德年间泉州才算建立,由此而来。



另一种说法则是经过各方学者、专家研究后认定的,即南音的出现或诞生要早于唐朝。这个的推论比较费力,看得出是综合了很多知识才得出的。先从泉州历史看,这是一个由外来者构建的城市,秦汉时期,闽南的闽越人往北迁徙,汉、晋代开始,一直到南宋,中原的人则不断南下迁居泉州。顺着这条线索考察,人的迁移带去的不只是人口,还有背后容易被忽略的饮食、语言、习俗、音乐等等。由于各地人汇聚,泉州方言保存了很多不同历史时期的古汉语,而南音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从秦汉时期已有的五音、相和歌的音曲,到魏晋、隋唐的古乐器物(尺八、琵琶)……这些都分别在南音中有所体现——南音五正声、泉州弦管、乐器。可见,南音的形成历史其实可以很久远。更为核心的考证是,三本曾经尘封在英国、德国图书馆中的明代刊刻的“弦管曲词选集”,里面270多首曲目中就有很多可以结合现有其他乐曲历史推算出南音的现身时间。汉唐均可见,因此,说南音已有千年的历史其实是可以的。




古老南音的体系真的很复杂

作为有着古老历史的南音,它的体系十分复杂。首先我们需要先了解一点点基础知识,南音的音乐是由指、谱、散曲而组成的。其中,“指”是指有词有谱和注明琵琶指法的大曲;“谱”是指无词而有琵琶指法的器乐演奏谱;散曲也叫草曲,即曲子,数量很大。



在现有已知的曲谱中,纯器乐曲方面,南音就有13套大谱,散曲数量达两三千首,“指套”48套,可谓数量惊人、丰富多彩,这是我国目前现存其他古老乐种无法比拟的。



美妙南音的影响真的很广或许因为南音的年代古老、体系复杂,让其拥有了更多机会去影响着后代的音乐。南音在自身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外延,影响着更广大的戏曲和地区。都说“南音哺育了南戏,南戏丰富了南音”。泉州在宋元时代,在南音的影响下,出现了梨园戏、傀儡戏,高甲戏、打城戏和布袋戏,它们都是以南音作为自己剧种的基本音乐,吸收着各种元素,同时也被梨园戏、傀儡戏影响着,获取不少唱段丰富自身。因此南音与南戏彼此影响,形成独特的曲乐生态环境。



另外,南音在地理区域上的影响也是颇为广阔。乐随人走,南音在泉州人的迁徙中跟着流动,先从闽南周边区域开始,渐渐散播到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然后又辐射到东南亚地区,可以说有闽南人的地方就会出现南音。南音就在历史的流转下,人口的迁移中,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南音音乐圈,在不同的地区、国家用同样的方式演绎着优美的曲调和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