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讲台孕育桃李 音乐扶贫铸魂润心
张秋萍正在为大埔县百侯童声合唱团授课。受访者供图
“我能获评‘2020年度梅州市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离不开团队的支持……”提起这次获奖,嘉应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声乐、合唱指挥教师张秋萍十分谦虚。
张秋萍出生于梅州兴宁,1998年始在嘉应学院任职。她曾获得嘉应学院“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曾带领梅州市教师合唱团参加省级合唱比赛获得多次奖项,带领嘉应学院大学生合唱团获得国家、省、市级合唱比赛多个奖项。
在荣誉面前,张秋萍始终坚守着一个信念,那就是对工作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对学生真情实感,富有爱心;对社会真诚奉献、不计名利。
正是秉承着这样的信念,她先后举行了梅州市第一个以客家音乐元素为主题的音乐会——“和韵”客家音乐合唱音乐会、建立了梅州首个公益性的乡村童声合唱团,为社会贡献“她”力量。
●南方日报记者?魏丽文?梁时禹
通讯员?钟文婷
毅然回梅
支持家乡教育
事业发展
一袭华丽的衣装,发型干净利落,谈吐间从容而又自信,这是大多数人对张秋萍的第一印象。这种自信,来源于她从教22年来的历练。
她有过胆怯。1998年,张秋萍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实习时初次站在三尺讲台,“我说话都在颤抖,一堂课下来,手心全是汗。”为了让自己更加自信,张秋萍刻苦奋进。在课余时间,她沉下心,一头扎进琴房和图书馆,看书遇到重要的知识点,她时常抄在笔记上,加深记忆。
她也很勇敢。上世纪90年代,正是珠三角高速发展的时候,不少人挤破脑袋要走出大山,张秋萍却与众不同。她不顾家人的反对,放弃留在大城市的机会,毅然回到梅州,支持家乡教育事业发展。
问及是否悔不当初,张秋萍的回答很坚定——“没有”。在她看来,梅州虽然是山区,但其教育基础深厚,民风更是淳朴,支持家乡建设,她义不容辞。
怀着对家乡浓厚的情感,回到梅州后,张秋萍成为了嘉应学院的一名教师。作为高校教师,张秋萍深知肩上的重担,她十分注重积累和学习教学业务知识,广泛汲取营养,及时进行反思。同时,积极参加各种校内外培训,不断借鉴其他教师的教学先进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
在多年教学实践中,张秋萍发现,传统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她大胆创新,寻求改革与突破。在《合唱与指挥》课程中,她运用导生制模式,既构建了多元教学模式,加强教学力量,又可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和实操能力,还能满足以学生为主体、个性化教学、与基础教育衔接的需求。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她运用在线课程教学新模式,有针对性地选择视听资料,录制技术视频讲解。以文字+视频的形式循序渐进推进教学,让学生们觉得“讲解简单易懂,内容重难点突出”。并且在课程评价优化中,提出“结果性评价是衡量学生能力的标准,但不是唯一。过程性评价也应在评价系统里体现,过程性评价不一定是分数,边研究、边探讨、边实践、边反思也是过程性评价的一部分”。
“张老师擅长启发式教学,在课上她喜欢抛问题,让我们变被动为主动,在思考中学到更多。”嘉应学院2018级音乐学专业的朱婉琳评价道。
身体力行
推动地方音乐
文化建设发展
“哟嘿,老妹啊,有好山歌啊……”嘉应学院活活艺术教育中心,不时传出高亢嘹亮的客家山歌,张秋萍此时正在教学生如何运用客家山歌中的“衬词”。
客家山歌,已成为张秋萍课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几年前,却是另一番模样。“不瞒你说,我以前觉得客家山歌真是吵。”张秋萍说,真正接触客家山歌后,才发现它是当之无愧的瑰宝。变化始于2002年,张秋萍在“山歌大师”汤明哲组建的山歌班里当班主任,“在汤大师山歌的熏陶下,我开始学习客家山歌。”
此后,张秋萍不仅将客家山歌元素融入自己的课堂,更将传承客家文化,弘扬客家精神视为自己的责任。
她曾举行梅州市第一个以客家音乐元素为主题的音乐会——“和韵”客家音乐合唱音乐会,展示了一批有客家特色的合唱作品。指导并带领嘉应学院大学生合唱团演唱由蕉岭长潭山歌、梅县松口山歌改编的合唱作品《绿韵茶香》,该作品在广东省大学生艺术展演合唱比赛中获得一等奖。
如今,张秋萍正依托嘉应学院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积极排练以汉乐《博古》为主题的合唱作品,争取在省市级的比赛中崭露头角,从不同的角度传承客家文化。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