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文论】葫芦丝音乐理论研究现状评述
总第418期!2017第218期。精心编选,用心编辑。一切,都是为了观看管乐飞扬的您---我的朋友!
近些年来,葫芦丝音乐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葫芦丝音乐已从云南的大山深处飞向全国乃至世界各地。葫芦丝乐器制作越来越科学化,葫芦丝乐曲的艺术表现越来越丰富,葫芦丝音乐教育也越来越普及。出现了许多经典的葫芦丝乐曲,使葫芦丝乐器完成了由特色民族乐器向艺术表现力较强的独奏乐器的转变。
社 会上葫芦丝音乐活动频繁,已成为社 会音乐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涌现了许多优秀的葫芦丝音乐教育家、演奏家及作曲家,葫芦丝音乐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代。
然而,在这种葫芦丝音乐实践繁荣的背后,却存在着葫芦丝音乐基础理论发展相对滞后的问题。
由于葫芦丝源于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早期属于民间特色乐器,还没能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甚至于有人对此存在偏见,认为没有什么研究价值),因此能推动葫芦丝音乐持续健康发展的学术研究,目前国外还几乎没有,国内的研究也相当少,但目前繁荣的发展态势却急需相关的理论支撑,以保证葫芦丝音乐能健康发展。
一、现有葫芦丝音乐理论研究特点
葫芦丝音乐虽然已经很繁荣,但仍处于乐器推广普及的阶段,葫芦丝是少数民族特色乐器仍然还是社会中人们的主要观念,在这种观念下,使得参与葫芦丝音乐文化研究的群体还相对较小,因此,有关葫芦丝的书籍及相关文章的数量还相对较少。
主要体现在葫芦丝教材(如《葫芦丝、巴乌实用教程》,李春华编著,民族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一版;《葫芦情》,李春华编著,云南音像出版社,2009年等)和一些报刊杂志(如《中国音乐教育》2005年第八期:《让葫芦丝走进音乐课堂》,作者:赵哄啸)上,但这些书籍和文章也都以介绍和推广葫芦丝为目的,其学术分量及在为构建葫芦丝音乐基础理论上的意义不大。
第二,有关葫芦丝音乐的研究在质量上还相对较差。
葫芦丝近些年来的发展主要借助网络传播,因此对于葫芦丝音乐的理论研究,网络媒体占有绝大部分,这些研究常见于不同的葫芦丝乐器网站,“良莠不齐”是这些研究成果的最大特点。
在正规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葫芦丝音乐研究的文章则极少,龚茂莉的《葫芦丝社会功能的变迁》(载于2008年第1期《民族艺术研究》)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葫芦丝音乐,是一篇较有价值的文章;杨马转的《中国民族乐器宝库里的明珠:巴乌与葫芦丝》(载于2004年第2期《中国音乐》)则代表了介绍葫芦丝乐器的理论文章,后者这一类的文章在数目上仍占优势。
第三,葫芦丝音乐教材近些年出版较多,但葫芦丝音乐教育理论则发展滞后,以葫芦丝为相关课题的有分量的学术研究不多,葫芦丝音乐教育的研究就更少见了。
以上提及的关于葫芦丝音乐的研究成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葫芦丝音乐的发展,但力量还太弱。
当今散乱的葫芦丝音乐教育形态对葫芦丝音乐的发展有怎样的影响?如何构建葫芦丝音乐专业学科?当今的葫芦丝音乐的发展特点能否造就葫芦丝音乐的可持续发展?
对这些理论问题的思考不仅是葫芦丝音乐界目前所欠缺的,也是目前所急需解决的,今天葫芦丝音乐发展的现状需要有更多、更新、更好的理论支撑,从而实现葫芦丝音乐的可持续地健康发展。
二、葫芦丝音乐理论研究的要求
要解决上述葫芦丝音乐理论发展欠缺的问题,不是作曲家多写一些经典葫芦丝乐曲所能解决的,也不是葫芦丝得以广泛普及所能解决了的。
它需要系统理论的建构,需要建立葫芦丝音乐专业,构建葫芦丝音乐学科。葫芦丝音乐在当今的繁荣就是只有实践(葫芦丝音乐的创作、表演、欣赏及教学等)的繁荣,而缺乏理论的同步发展,无论是学科建设理论,还是表演艺术理论等,它都没法与其它民族乐器(如笛箫)相比,甚至是还几乎处于空白状态。
为适应现阶段及未来葫芦丝音乐的可持续发展,新的葫芦丝音乐理论研究应符合以下特点: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