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研究

音乐“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处穷独而不闷

 

嵇康 - 广陵绝响

浅谈嵇康《琴赋》的音乐美学思想

在中国文化史上,魏晋时期是一个充满睿智和哲思的时代,一个“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人民出版社,1987,)清淡、超然、玄远的魏晋士风曾使无数后人仰慕不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理想境界对于后代文人无疑是最具魅力和诱惑的。与两汉时期相比,魏晋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具有几个显著的特点:首先是摆脱了儒家经学的束缚,从牵强附会的外部对比走向探求音乐艺术的内部规律;其次,儒道两家的音乐美学思想进一步融合;第三,音乐诗赋大量涌现,乐赋数量大大超过了汉代,所赋不仅有歌舞,更有各种乐器。嵇康是这个时期最突出的代表人物,他在音乐上有很高的造诣,他精音律,擅作曲,喜弹琴,音乐理论著作《琴赋》《声无哀乐论》等,本文主要探究《琴赋》及其音乐美学思想。--1、;2、

一、嵇康及其音乐成就

嵇康(223-262年),字叔夜,谯郡铚县(今安徽宿州)人。魏国著名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为人耿直,他幼年丧父,励志勤学,官至中散大夫,人称“嵇中散”。正始年间,因不满司马氏集团,与阮籍、向秀、山涛,刘伶、阮咸、王戎等人集于竹林,弹琴咏诗、饮酒清谈、放浪不羁,史称“竹林七贤”。他们借助诗歌、音乐等形式来作为超脱现实、得以逍遥的凭借,在对于自然的体认中走向如诗如画的人生境界。他酷爱音乐,终身与琴为友,琴和诗是他藉以忘忧,守道、逍遥的工具,弹琴、咏诗是他自觉追求的人生乐趣和诗化人生的象征。他在诗中写道:“弹琴咏诗,聊以忘忧”,“琴诗可乐,远游可珍。守道独往,弃智遗身”,清高风流,得意忘形,有阴柔之美。因“刚肠疾恶”而被推赴东市,所弹《广陵散》则大义凛然、刚强不屈、声调绝伦,则具有阳刚之美。嵇康的思想有两点很突出。一是其自然观,认为“元气陶铄,众生禀焉”(《明胆论》),天道自然无为,天地间的元气产生万物,体现了道家唯物的因素。二是其社会观,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释私论》),认为越名教、除礼法、才能恢复人的自然情性,体现了他慷慨任气、清高脱俗的人格美。

嵇康与《广陵散》

嵇康对音乐有独到的见解,其音乐美学思想集中的体现在《声无哀乐论》中,文章采用了一问一答的辩难方式进行分析、论述,写出他的音乐主张,有颇强的思辨色彩。他主张声音的本质是“和”,合于天地是音乐的最高境界,认为喜怒哀乐从本质上讲并不是音乐的感情而是人的情感。他的琴学著作《琴赋》,摹声状音,辞采天发,对古琴演奏和表现作用等作了生动描述,这是他长期音乐实践的具体总结,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他作有《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曲,被称为“嵇氏四弄”,成为流芳百世的名曲佳作。与蔡邕创作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是我国古代一组著名琴曲。

二、《琴赋》及其音乐美学思想

《琴赋》是一篇富有诗意的琴论。在序中,作者开门见山:“余少好音声,长而习之,以为物有盛衰,而此无变。滋味有厌,而此不倦。”就自己从小热爱音乐,以后一直研习古琴,终身弹琴歌唱,以琴为友,用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同时表达了对音乐的看法:音乐不同于一般事务,无盛无衰,不厌不倦,起着提高人的精神品德,宣泄人的思想感情。对于不得意的人,尤其是最好的安慰和伴侣。他说音乐“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处穷独而不闷者,莫近于音声也”。(吉联抗,嵇康声无哀乐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从音乐功能的角度,引导血气、使之平和。他的音乐养生论是对前人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接下作者对前人的音乐诸赋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说那些作者原本并不懂得音乐和音乐的意境,只是追求词藻的华丽,对于音乐的本体则称它的“危苦”,对于音乐的表现,则称颂它的“悲哀”,对于音乐的感人,则称颂它能使人“垂涕”。这样,作者就从反面提出了自己写这篇文章的任务:要正确地表达音乐的作用。之所以只赋琴,是因为“琴德最优”,通过特殊表现一般,以琴代表音乐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