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研究

构建学思研创精品美术课堂

 

2018年1月16日教育部召开课程方案新闻发布会,明确指出:美术课程标准要深入提升美术课程的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整体性。深思会议要求,在构建全球共同体的新时代,美术教师需要用文化来建设课程,用国际性视野、信息化视野、人文视野引领学生具备全球的意识开放的心态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这就要求我们从课程层次去思考、分析,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相连,用综合的学科知识、结构化的思考把多学科元素融进课程,使课程内容更充实、丰满,让“技术”成为学习的推力,让学生与生活精度链接,形成多学科的“支架”艺术,建设“超学科”“跨学科”的美术课堂。构建“精学——善思——乐研——主创”的现代美术课堂模式。实现“精学”三境界:常规性先学,找到学习新起点;引导性深学,最终实现自主学习;拓展性精学,通过大数据时代的资源平台,将自己先学的观点及问题作为课堂学习的资源。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资源分享,师生互动,实现“善思”三境界:“乐思”“会思”“活思”。形成“先学后思”“思而后研”“研而主创”的课堂路径。

一、精学专业术语,善用美术语言提升学生的美术表现

图1

美术语言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传递知识、浓缩精华、蕴涵人文精神、形成美术素养的主要作用。笔者精编了“六会”(会听、会思、会评、会用、会赏、会析)美术语言的创意表达模式,并且在保定莲池美术教研区推广与实践(图1)。以“点”带“面”来引导学生展开多元感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认识、理解、使用美术专业语言,使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特有的健康艺术思维,并且敢于在课堂内外大胆、有效地表达和交流自己的美术思想,精彩地融入社会生活。学生们在观察、分析、讨论、总结中呈现着自己的审美观,用美术专业术语表达自己对美的认知及艺术视野。如:

1.请用恰当的美术语言介绍自己的作品,讲一讲你的创作思路。

2.你最欣赏作品中的哪些美术元素?

3.仔细观察画面采用了哪种构图方式?产生怎样的艺术效果?

4.作品中点、线、面的运用有什么规律?(点的大小、多少、聚散、疏密、遮挡等;线的曲直、粗细、长短、多少、疏密等;面的体积大小分配等)

二、善思生活实例,充实学生的审美判断

我们都知道,艺术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所以“生活”是美术课程的基础。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于自然社会中,他们有自己的生活经历,有对生活独有的体验认知,怎样使学生成为具有独立性、自主性、能动性和超越性的社会融合体?这就要引导学生:一方面关注自然生活,关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把自然科学类课程的物质、能源和生命等方面引入教学中,理解自然社会能源的相关知识及其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学会运用美术的因素(线条、色彩、画面等)来进行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另一方面关注社会生活,结合美术的课程涉及社会科学领域的内容,从行为习惯、道德规范、法律法规和价值观等方面挖掘渗透点,增强学生对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如:派送美术标识,即关注自然、关注环境、关注社会,深入走进生活(学生用动物、标志、图形等评价自己和他人的作品,并阐述理由)。课后发表在美术论坛,进行评论,最后用统计图、手抄报等形式进行统计总结,学生在相互交流、充分讨论的过程中形成积极的学习持久性,铸就健康的生活意识并形成科学的生活理念。

教学实践中笔者采用“情”引路、“趣”导航,创设与课题相应的教学情境来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在课题研究中总结出“一情八境”的教学模式(图2),强调美术的知识和技能广泛而深度地融入社会及学生生活中,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判断能力,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学会在现实生活情境中发现、思考、分析问题,综合运用美术学科跨学科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

图2

三、乐研综合媒材,促进学生深度理解美术文化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记录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承载着人类文化的发展。我们要了解各国美术教育思想、美术课程纲要总则、美术教科书、学生作品等。总结其他国家在美术教育教学方面的经验和特色,探究各国美术教育改革的变迁与动向,以便深入理解我国基础美术教育的方针政策,形成自己“串联”式的特色教学艺术。因此,笔者根据教材设计制作“研学单”(图3),引导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美术媒材的多变性。逐渐形成从文化的角度、层面观察和理解美术作品、美术现象和观念的习惯,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形成“课前乐研、课中深研、课后拓研”的研学模式,创设多元的、开放的、自由自主的学习空间,从而使学生具备美术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