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研究

音乐和先俯后仰位的新生儿抚触舒适度与效果

 

新生儿抚触是当下较为常见的新生儿保健方法,其主要原理是通过抚触者双手皮肤对新生儿身体进行抚摸、按揉等温和刺激,从而产生生理效应的方式[1]。大量临床研究证实,通过抚触可以帮助新生儿促进肠蠕动、加快新生儿排除胎便和胆红素,以利于降低新生儿黄疸水平,预防高胆红素血症,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新生儿更好的生长发育[2-5]。但抚触方式不当,也容易导致新生儿产生恐惧感和不适感,导致新生儿哭闹,从而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6]。对此本研究主要探究分析如何更为有效的改善新生儿抚触方式,提高抚触舒适度以及抚触的临床应用效果。

1 资料及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6 年6 月—2019 年5 月在我院出生的新生儿400 例。所有入选新生儿均为单胎、足月分娩、采用母乳喂养,出生体质量为2 500 g 以上。排除先天性疾病、生理缺陷以及伴有不同程度疾病的新生儿。所有新生儿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根据产妇入院先后顺序将入选新生儿平均分成两组,先入院的200 例为对照组,后入院的200 例为观察组。观察组男104 例,女96 例;胎龄38 ~42 周,平均(40.)周;对照组中男107 例,女93 例,胎龄38 ~42 周,平均(40.)周。两组新生儿一般资料无明显区别,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先仰后俯体位进行抚触。仰卧时先对头部进行抚触按摩、然后对胸部进行抚触按摩、腹部进行顺时针绕肚脐进行抚触、然后对四肢进行活动、抚触。然后将新生儿翻身成俯卧位,对背部、臀部进行抚触按摩。

观察组采用音乐和先俯后仰位抚触。每次对新生儿进行抚触按摩前,先为新生儿播放舒缓摇篮曲,音乐音量调整为40 ~60分贝,开始播放音乐2 ~5 min 后再进行抚触按摩。先让新生儿呈俯卧位,对背部进行抚触、按摩,然后对新生儿臀部进行按摩、抚触[7]。然后将新生儿翻过身来,呈仰卧位。翻身时注意动作轻柔,避免让新生儿产生疼痛和不适感。新生儿仰卧躺好后,先对头部进行轻轻的抚触,然后对胸部进行抚触,然后顺时针绕肚脐进行抚触,然后舒展活动新生儿的四肢[8]。整个过程持续约15 ~20 min[9]。在进行头部抚触时应用双手轻柔的从头部、额顶、脸部中间向两边滑动,动作轻柔。胸部抚触时,双手放在新生儿两肋边缘,右手先轻柔向上滑至肩膀,然后左手按相同方式抚触。腹部抚触时由手掌轻轻贴在新生儿肚脐周围不敏感区域,顺时针画圈,以促进新生儿消化、排便。双臂抚触时可以双手轻握新生儿手腕部,带动手臂进行前后左右运动,注意动作轻柔。在对双下肢进行抚触时,双手握住脚腕部,带动腿部上下运动。四肢活动完毕后,帮助新生儿按摩四肢肌肉,并进行上下抚摸。在进行背部抚触时以脊柱为中分线,双手分别向两侧滑动,从背部上端开始,逐渐下移至臀部。在对新生儿进行抚触时,面带微笑、应用安慰性语言、语气温和、应用眼神动作与新生儿进行交流。

两组新生儿均在出生后24 h 接受第一次抚触,之后每天1 次,抚触时间为喂奶后1 h,避开新生儿睡眠时。

1.3 观察项目

连续观察4 天,观察两组新生儿在抚触过程中的哭闹情况;观察新生儿首次排胎便时间、胎便转黄时间;新生儿出生后第4天观察并比较两组新生儿黄疸指数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 统计软件分析所得数据,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比较,以(%)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 检验,并以()表示,P <0.05 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新生儿抚触中哭闹情况

观察组中62 例新生儿在抚触中有哭闹现象,其哭闹率为31%;对照组中114 例新生儿在抚触过程中有哭闹现象,其哭闹率为57%。两组比较观察组新生儿抚触中哭闹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13.717 5,P=0.000 2,(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新生儿排便情况

观察组新生儿首次排胎便时间为(4.)h,胎便转黄时间为(78.)h;对照组新生儿首次排胎便时间为(4.)h,胎便转黄时间为(86.)h。两组比较,观察组新生儿首次拍胎便时间与胎便转黄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t=2.027 5、7.544 3,P=0.043 3、0.000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3 两组新生儿黄疸指数情况

观察组新生儿第4 天黄疸指数平均值为(12.)mg/dL;对照组新生儿第4 天黄疸指数平均值为(13.)mg/dL。两组比较,观察组新生儿第4 天黄疸指数平均值明显低于对照组,t=4.685 4,P=0.000 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