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研究

是改编?还是改变?—— 从大众传媒节目看音乐

 

一、关于“音乐改编”现象之研究 通过笔者查阅数据资料显示:20世纪末,关于“音乐改编”这一现象的研究还是相对较少的,仅有代百生1999年发表于学术核心刊物《音乐研究》第一期《根据传统音乐改编的中国钢琴曲的演奏特色》一文。21世纪初,部分学者对于“音乐改编”这一现象的关注开始逐渐增加,不仅有学者倪进2010年发表于《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第四期的《音乐改编作品的著作权探讨》,也不乏出现了硕士论文对“音乐改编”行为研究,例如有研究中国钢琴音乐改编现象、中国传统民间音乐改编钢琴曲的文化价值、蒙古民歌改编的合唱作品、广东音乐改编的钢琴曲、从改编曲到扬琴独奏音乐、爵士音乐技法在改编音乐中的运用等等。以上这些数据资料可以说明,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关于“音乐改编”这一行为,越来越受到相关领域的学者们关注与重视,并对此现象而引发的讨论也从单一的传统音乐改编波及到面向更多领域范畴的音乐改编,也越来越多样化。 二、如何看待“音乐改编”这一现象? 微博知名音乐博主耳帝关于“改编”这一现象曾这样说过:“改编神曲有两种不良的心态,一种是‘品味屈尊式的优越’,一种是‘卖弄经验式的自恋’。”对于耳帝一语,前者往往自以为让我来改编你,是你的荣幸,所谓用高贵的灵魂将其进行改编;而后者妄图用技术来打倒一切,用繁杂另类的花哨形式让人不明觉厉,此类演绎更是如数家珍。而往往这两种方式改编出来的作品,听起来极其虚伪且莫名其妙,曲风改造更是夸张、突兀另类般的转调,改编的也毫无歌曲灵魂可言。然而对于“音乐改编”这一行为,虽然耳帝所言并不无道理,但有时我们又不能否认:确实有些作品改编后的效果,也能用类似的手段改得合情合理,让改编之后的作品不像通常认为的那样被改变了。 最近刷爆朋友圈的一条华晨宇改编的《我的滑板鞋2016》则不属于上述两种类型,有评论说:“华晨宇的这首歌是一首有生命力的作品,可以说是一次优秀的改编。” 《我的滑板鞋》一曲原是约瑟翰?庞麦郎演唱于2012年的发行作品,该曲曾获得2014年“十大洗脑神曲榜”榜首。而华晨宇在上海卫视的一档音乐类对战节目《天籁之战》中,将此曲改编并翻唱为《我的滑板鞋2016》,不仅让原生态独立网红音乐人约瑟翰?庞麦郎最近又跟着火了一把,也将此曲带起了一波新热度并挺进热搜榜。这首华晨宇改编过的《我的滑板鞋2016》霸占“云音乐新歌榜”榜首两周,其热度堪称史无前例,可谓是创下了一首改编歌曲的“现象级”综艺音乐记录。对此“音乐改编”现象,我们应如何看待呢? 首先,对于《我的滑板鞋》这首歌曲原本是一首没有旋律也没有节奏的歌,华晨宇能在节目组要求的24小时内为这首歌重新填词,重新调整节奏,并注入了摇滚曲风和流行说唱元素,将其改编成我们现在听到这样的作品并引起现在这样“飓风式”的效果,不能否认此改编有着挑战的可行性。其次,这首歌曲能得到突破性的成功,与华晨宇本人极具特色的唱腔和现场演绎功力是分不开的。在演绎歌曲的短短几分钟内不仅展示了歌者演唱的最大实力,也展现了改编歌曲后现场的竞技能力。在随后的媒体采访中,华晨宇对于此次改编也表示:“改编一首歌,必须要在不破坏原有美感的前提下,先让我自己能够听懂……”可见,作为改编者,华晨宇能清楚地认识到:不破坏原有美感对于改编而言,是最基础的要求,并努力朝着此“不破坏原理”进行适度改编。或许,从艺术规律的本身出发,观众从本体的观念上想看到的改编不是一种“品味屈尊式的优越”也不是“卖弄经验式的自恋”,而是像华晨宇说的那样不破坏美感的音乐改编,而不是花里胡哨的炫技后似乎一定要改变什么才达到所谓的改编。 “改编”音乐作品是不是艺术品?见仁见智,只能说每个人对艺术品的定义不同。对于任何“改编”成果,往往众口难调,各有所评。在此笔者建议:我们最好不要把作品的两个版本进行比较,其实也无法比较,与其比较,不如综合两者换一个视角来看待。 三、“改编”不一定“改变”! 在浙江卫视一档综艺节目《梦想的声音》中,第一期是节奏部落的创意现代京剧改编《打虎上山》。此作品改编一出,不仅惊艳全场,连台下的四位导师也频频称赞,张惠妹更是拍手叫好,直呼听这样的“音乐改编”作品会让她起鸡皮疙瘩(褒义)。 《打虎上山》原本是现代革命京剧《智取威虎山》中的选段,在该节目里,有着阿卡贝拉的节奏部落团体将其改编为纯人声乐团伴奏,这种以阿卡贝拉的形式无伴奏团体一出现就惊艳全场。节奏部落团体是由七个人组成的,他们每个人本身就代表了一个乐器,一个声部,一段旋律。在演唱时,无需器乐伴奏,七个声部的完美结合,超默契演绎,让每一个音符都是如此美妙。羽泉导师更是称赞:“这种用人类最天然的乐器唱出了最感动的声音,这种不拿任何乐器的伴奏是任何伴奏形式都无法抗衡的,也是我本人最怯触碰的。” 而对于国粹京剧而言,在大多数人的常态印象中,应该是有着传统韵味的戏曲,有着生旦各个行当角色的派别,有着脸谱装扮的程式。而阿卡贝拉纯人声乐团伴奏的节奏部落带来的现代革命京剧《打虎上山》能取得好成绩,让观众欢呼、导师评委称赞叫好的原因,笔者总结为以下三点:首先,以这种阿卡贝拉的无伴奏形式只要一开口就会惊艳全场,因为形式新颖,易博人眼球。其次是,七个声部的配合默契,团队成员之间每个人都富有极强的节奏感,让人似乎已经忘却这是无乐器伴奏的表演状态。最后,这首《打虎上山》的主要演唱者年龄较小,团体中其余伴唱演员也都偏年轻化,屏幕下来的那一刻给观众带来的视觉冲击不再是观众常态印象中的有着行当脸谱的程式化京剧演员,而是一群富有活力的青春面孔,不禁让我们看到了现代社会艺术教育对国粹京剧的传承正朝着未来现代化的方向前进。 虽然,《打虎上山》被改编成了具有创意的现代化形式,但不能否定的是,我们在节奏部落团体改编的京剧中,不仅看到了老生行当表演原有的姿态,在演员各行当间的唱腔、神情、姿态中也都保留了京剧原有的面貌,此曲风的“改编”并未对其国粹京剧风格进行原则意义上的“改变”。所以,通过上述二例的叙述,笔者想表达的是:有时候所谓的音乐“改编”并不一定就会带来“改变”!保留原本特质而尽力做到“不改变”的“改编”,在当下以及不久的将来,以这种形式的“音乐改编”或许将会成为我们最想看到的结果,“改编”不“改变”!有些东西轮不到我们去判断,在我们这一代的时候千万不要替我们的后代做决定,对于传统的东西,不要急于改编就一定要改变! 一、关于“音乐改编”现象之研究 通过笔者查阅数据资料显示:20世纪末,关于“音乐改编”这一现象的研究还是相对较少的,仅有代百生1999年发表于学术核心刊物《音乐研究》第一期《根据传统音乐改编的中国钢琴曲的演奏特色》一文。21世纪初,部分学者对于“音乐改编”这一现象的关注开始逐渐增加,不仅有学者倪进2010年发表于《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第四期的《音乐改编作品的著作权探讨》,也不乏出现了硕士论文对“音乐改编”行为研究,例如有研究中国钢琴音乐改编现象、中国传统民间音乐改编钢琴曲的文化价值、蒙古民歌改编的合唱作品、广东音乐改编的钢琴曲、从改编曲到扬琴独奏音乐、爵士音乐技法在改编音乐中的运用等等。以上这些数据资料可以说明,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关于“音乐改编”这一行为,越来越受到相关领域的学者们关注与重视,并对此现象而引发的讨论也从单一的传统音乐改编波及到面向更多领域范畴的音乐改编,也越来越多样化。 二、如何看待“音乐改编”这一现象? 微博知名音乐博主耳帝关于“改编”这一现象曾这样说过:“改编神曲有两种不良的心态,一种是‘品味屈尊式的优越’,一种是‘卖弄经验式的自恋’。”对于耳帝一语,前者往往自以为让我来改编你,是你的荣幸,所谓用高贵的灵魂将其进行改编;而后者妄图用技术来打倒一切,用繁杂另类的花哨形式让人不明觉厉,此类演绎更是如数家珍。而往往这两种方式改编出来的作品,听起来极其虚伪且莫名其妙,曲风改造更是夸张、突兀另类般的转调,改编的也毫无歌曲灵魂可言。然而对于“音乐改编”这一行为,虽然耳帝所言并不无道理,但有时我们又不能否认:确实有些作品改编后的效果,也能用类似的手段改得合情合理,让改编之后的作品不像通常认为的那样被改变了。 最近刷爆朋友圈的一条华晨宇改编的《我的滑板鞋2016》则不属于上述两种类型,有评论说:“华晨宇的这首歌是一首有生命力的作品,可以说是一次优秀的改编。” 《我的滑板鞋》一曲原是约瑟翰?庞麦郎演唱于2012年的发行作品,该曲曾获得2014年“十大洗脑神曲榜”榜首。而华晨宇在上海卫视的一档音乐类对战节目《天籁之战》中,将此曲改编并翻唱为《我的滑板鞋2016》,不仅让原生态独立网红音乐人约瑟翰?庞麦郎最近又跟着火了一把,也将此曲带起了一波新热度并挺进热搜榜。这首华晨宇改编过的《我的滑板鞋2016》霸占“云音乐新歌榜”榜首两周,其热度堪称史无前例,可谓是创下了一首改编歌曲的“现象级”综艺音乐记录。对此“音乐改编”现象,我们应如何看待呢? 首先,对于《我的滑板鞋》这首歌曲原本是一首没有旋律也没有节奏的歌,华晨宇能在节目组要求的24小时内为这首歌重新填词,重新调整节奏,并注入了摇滚曲风和流行说唱元素,将其改编成我们现在听到这样的作品并引起现在这样“飓风式”的效果,不能否认此改编有着挑战的可行性。其次,这首歌曲能得到突破性的成功,与华晨宇本人极具特色的唱腔和现场演绎功力是分不开的。在演绎歌曲的短短几分钟内不仅展示了歌者演唱的最大实力,也展现了改编歌曲后现场的竞技能力。在随后的媒体采访中,华晨宇对于此次改编也表示:“改编一首歌,必须要在不破坏原有美感的前提下,先让我自己能够听懂……”可见,作为改编者,华晨宇能清楚地认识到:不破坏原有美感对于改编而言,是最基础的要求,并努力朝着此“不破坏原理”进行适度改编。或许,从艺术规律的本身出发,观众从本体的观念上想看到的改编不是一种“品味屈尊式的优越”也不是“卖弄经验式的自恋”,而是像华晨宇说的那样不破坏美感的音乐改编,而不是花里胡哨的炫技后似乎一定要改变什么才达到所谓的改编。 “改编”音乐作品是不是艺术品?见仁见智,只能说每个人对艺术品的定义不同。对于任何“改编”成果,往往众口难调,各有所评。在此笔者建议:我们最好不要把作品的两个版本进行比较,其实也无法比较,与其比较,不如综合两者换一个视角来看待。 三、“改编”不一定“改变”! 在浙江卫视一档综艺节目《梦想的声音》中,第一期是节奏部落的创意现代京剧改编《打虎上山》。此作品改编一出,不仅惊艳全场,连台下的四位导师也频频称赞,张惠妹更是拍手叫好,直呼听这样的“音乐改编”作品会让她起鸡皮疙瘩(褒义)。 《打虎上山》原本是现代革命京剧《智取威虎山》中的选段,在该节目里,有着阿卡贝拉的节奏部落团体将其改编为纯人声乐团伴奏,这种以阿卡贝拉的形式无伴奏团体一出现就惊艳全场。节奏部落团体是由七个人组成的,他们每个人本身就代表了一个乐器,一个声部,一段旋律。在演唱时,无需器乐伴奏,七个声部的完美结合,超默契演绎,让每一个音符都是如此美妙。羽泉导师更是称赞:“这种用人类最天然的乐器唱出了最感动的声音,这种不拿任何乐器的伴奏是任何伴奏形式都无法抗衡的,也是我本人最怯触碰的。” 而对于国粹京剧而言,在大多数人的常态印象中,应该是有着传统韵味的戏曲,有着生旦各个行当角色的派别,有着脸谱装扮的程式。而阿卡贝拉纯人声乐团伴奏的节奏部落带来的现代革命京剧《打虎上山》能取得好成绩,让观众欢呼、导师评委称赞叫好的原因,笔者总结为以下三点:首先,以这种阿卡贝拉的无伴奏形式只要一开口就会惊艳全场,因为形式新颖,易博人眼球。其次是,七个声部的配合默契,团队成员之间每个人都富有极强的节奏感,让人似乎已经忘却这是无乐器伴奏的表演状态。最后,这首《打虎上山》的主要演唱者年龄较小,团体中其余伴唱演员也都偏年轻化,屏幕下来的那一刻给观众带来的视觉冲击不再是观众常态印象中的有着行当脸谱的程式化京剧演员,而是一群富有活力的青春面孔,不禁让我们看到了现代社会艺术教育对国粹京剧的传承正朝着未来现代化的方向前进。 虽然,《打虎上山》被改编成了具有创意的现代化形式,但不能否定的是,我们在节奏部落团体改编的京剧中,不仅看到了老生行当表演原有的姿态,在演员各行当间的唱腔、神情、姿态中也都保留了京剧原有的面貌,此曲风的“改编”并未对其国粹京剧风格进行原则意义上的“改变”。所以,通过上述二例的叙述,笔者想表达的是:有时候所谓的音乐“改编”并不一定就会带来“改变”!保留原本特质而尽力做到“不改变”的“改编”,在当下以及不久的将来,以这种形式的“音乐改编”或许将会成为我们最想看到的结果,“改编”不“改变”!有些东西轮不到我们去判断,在我们这一代的时候千万不要替我们的后代做决定,对于传统的东西,不要急于改编就一定要改变!